AI搜尋時代,靠這 3 個步驟打造讀者與AI都信任的內容
AI搜尋時代來了,你是不是也曾焦慮,不知道該怎麼寫出連AI都青睞的內容?別擔心,這篇筆記想跟你分享我們團隊的真實心得:高品質內容的關鍵,從來不在於塞進多少關鍵字,而在於你是否真正「聽懂並回答了用戶的問題」。我們將用一套團隊實戰多年的三階段方法,帶你從工具、社群到客戶回饋,徹底挖掘用戶腦中真正的困惑,並告訴你 E-E-A-T 如何從抽象原則,變成你文章中無可取代的信任訊號。
一、從「關鍵字」到「回答問題」:搜尋方式的改變與我們的因應
為什麼「回答問題」比「塞關鍵字」更有效?
想像一下,你週末想吃拉麵,在 Google 上搜尋:「好吃拉麵推薦」。
這時,你最希望看到什麼?
是那種從頭到尾都在重複「拉麵、拉麵、拉麵」的文章,還是這三種?
一篇標題是「台北十大拉麵推薦!從濃郁豚骨到清爽鹽味,老饕必訪清單一次看!」的文章。
文章裡面有圖片,清楚告訴你不同拉麵的口味特色,甚至附上店家地址和營業時間。
它還預判了你的下一步疑問,例如:「這家店要排隊嗎?」「有沒有適合一個人吃的拉麵?」
以前為了提高網頁與關鍵字的相關性,會想著:「我要把『拉麵』、『好吃』、『推薦』這些關鍵字塞好塞滿,希望被 Google 看到。」但現在 Google 已經很聰明了。它知道,當你搜尋「好吃拉麵推薦」,你其實是想找適合自己口味的店家,而不是一堆關鍵字。
如果你寫的文章真的能幫到你,讓你找到一間符合喜好、又能避開排隊人潮的拉麵店,這篇文章就會被 Google 判定為「對用戶很有幫助」,自然就會有更好的排名。這就是「回答問題」比「塞關鍵字」更強大的地方。
二、3 個步驟,帶你找到用戶腦中的真正問題!
要找到用戶的「真正問題」,其實不需要什麼複雜的高科技。我們最常使用的,是一套系統化的三階段方法,將資料從廣泛的「大問題」到具體的「小細節」逐步收斂,確保內容能精準命中核心痛點。
2-1. 從搜尋意圖開始:用Google 關鍵字規劃工具找出「潛在痛點」
我們經常使用由Google Ads提供的Keyword Planner關鍵字規劃工具,或是以Ahrefs或Keyword Tool等第三方工具來做搭配使用,但不是只看關鍵字的月搜尋量。我們更看重的是「長尾關鍵字」,因為這些詞彙通常帶有更明確的意圖。
舉例來說,當我們研究「SEO優化」這個關鍵字,我們會進一步觀察它衍生的長尾詞:
「SEO優化 怎麼做」 → 意圖:想知道操作方法,需要教學指南。
「SEO優化 範例」 → 意圖:需要具體的模板,想模仿。
「SEO優化 價格」 → 意圖:想知道預算範圍,準備提案或找廠商。
「SEO優化 外包」 → 意圖:想找人幫忙,需要了解服務差異。
這一步的重點不是羅列所有關鍵字,而是透過關鍵字來「還原用戶的思考路徑」,將這些零散的線索歸納成幾個「大主題」。
2-2. 從社群論壇深入:到Threads、Dcard、PTT和Facebook社團尋找「真實心聲」
有時你會發現,光看工具的數據還不夠,因為工具只能告訴你「什麼被搜尋」,卻無法告訴你「為什麼被搜尋」。
當我們協助客戶進行內容策略規劃時,有時也會參考各大社群論壇。在這些地方,人們會用最口語、最真實的方式提出他們的問題,甚至會帶有情緒與困惑。我們會用關鍵字進行搜尋,但觀察的重點是「對話的脈絡」。
我們怎麼做?
搜尋「床墊」或「床墊推薦」時,我們不只看標題,還會點進去讀內文和留言。我們發現,很多人會發文問:「求助,最近換床墊,到底要選獨立筒還是乳膠啊?」或是「我睡硬床腰會痠,但又怕睡軟床會下陷,有沒有推薦的?」
我們的啟發:
這些問題不只是在問「怎麼做」,更透露出「對不同材質的困惑」、「擔心睡錯床墊」的真實情緒。這讓我們意識到,我們的文章不只要提供產品資訊,還要有「專業比較」的親切感,並且在內容中給予讀者正確的知識。
這一步讓我們從關鍵字,連接到人們的真實問題,同時也讓我們的內容規劃更具人味與同理心。
2-3. 從客服信箱反思:把客戶的「常見問題」變成文章主題
最後,我們也會建議客戶,可以將其最強大且獨一無二的內容靈感來源——來自他們的客戶與讀者的回饋,納入內容規劃。
品牌網站經營者可以從用戶在客服信箱、線上諮詢表單,或是官方 Line、Facebook、Instagram、Threads等社群媒體信箱中重複出現的問題,來獲得啟發。這些問題往往是最直接、最迫切、也最能體現內容「缺口」的部分。當一個問題被問超過三次,它就值得寫成一篇獨立的文章。
這三個步驟讓我們從數據、社群到第一線的接觸,建立了一個完整的「問題挖掘地圖」。這張地圖告訴我們,用戶不僅想知道「是什麼」,更想知道「為什麼」、「怎麼做」,以及「做錯了怎麼辦」。
三、經驗反思:讓E-E-A-T從抽象原則,化為可執行的內容策略
說到這裡,你可能會想,這聽起來很像Google的E-E-A-T(經驗、專業、權威、信任)原則。沒錯,但我們想強調的是:E-E-A-T並非是遙不可及的抽象原則,而是可以在內容中被具體驗證的訊號。
如何將抽象的E-E-A-T,轉化為具體的內容產出呢?
想像一下,你今天身體不舒服,想上網找醫生。你會選擇哪一位?
經驗(Experience): 你會不會點進去看到醫生介紹,發現這位醫生「曾在國外醫學院實習兩年」、「在地區醫院看診超過十年」,而另一位醫生則只是寫著「擅長看診」?這段實務經驗的描述,會直接影響你的判斷。
專業(Expertise): 當你點進去醫生的網站,看到他寫了幾篇關於你病症的衛教文章,內容不但條理分明,還引用了最新的國際期刊數據,甚至附上清晰的圖解,這就是他專業的展現。
權威(Authoritativeness): 如果你又發現,這位醫生不只在自己網站寫文章,還經常受邀到電視節目分享醫療新知,甚至在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論文,你會不會覺得他更有權威?
信任(Trustworthiness): 最後,如果你在網路社群上看到許多病患留言,稱讚這位醫生醫術高明、態度親切,你就會對他產生強烈的信任感。
這四個環節,共同塑造了你對這位醫生的「信賴感」。而你的網站內容,也應該像這位醫生一樣。當我們在文章中分享實戰案例(經驗)、引用數據與資料來源(專業)、建立主題深度(權威),並透過留言互動與讀者建立連結(信任),我們就是在向Google的AI和廣大讀者發出最真實的E-E-A-T訊號。
關鍵字固然重要,但它不是最終目標。真正能讓網站被長期看見的,是持續輸出「可解決問題的內容」。當你以經驗支撐、專業佐證、權威背書與信任累積來打造文章,你的內容不僅能獲得讀者的認同,也能被AI清楚理解。當E-E-A-T可以被完整體現,你的網站將不再只是眾多結果中的一員,而會成為領域中不可取代的參考來源。
四、常見問題 Q&A
Q1:文章強調「回答問題」,但關鍵字還有用嗎?
A: 當然有!關鍵字依然是我們理解用戶搜尋意圖的「重要線索」。它的角色已從「內容主角」變為「引導工具」。我們建議的做法是:先用關鍵字工具找出用戶在意的問題,然後圍繞這些問題撰寫能提供完整解答的內容,而不是單純將關鍵字堆砌在文章中。
Q2:如果我們的網站規模很小,缺乏權威性,E-E-A-T原則還適用嗎?
A: E-E-A-T不只是大品牌的專利。對於小型網站而言,它更是一個建立差異化與信任感的絕佳機會。你可以在作者簡介中誠實分享你的「第一線實戰經驗」,或是將內容聚焦在一個更細分的利基市場,成為該領域的「專家」。當你用真誠的內容回答讀者問題,並展現出你的獨特見解,讀者就會感受到你的「信任」。
Q3:如何將從社群論壇挖掘出的「口語化問題」,轉化成正式的文章標題?
A: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!口語化的提問是我們的靈感來源,但我們不會直接將其作為標題。我們的做法是:將「問題」轉化為「解決方案」。例如,當我們在論壇中看到「租屋要注意什麼以防被騙?」這個帶有焦慮情緒的問題,我們會將標題設定為:「租屋防詐騙,你該注意的5個關鍵細節」或是「新手租屋指南:如何避開常見陷阱?」。這樣的標題不僅直接回答了問題,還提供了具體的解決方法。
Q4:AI搜尋時代,內容長度是否變得不重要了?
A: 內容長度並非絕對,但我們觀察到,能「完整回答」一個複雜問題的內容,通常會比簡短的內容更有優勢。這並非鼓勵你寫流水帳,而是建議你將一個主題的方方面面都考量進去,例如:「是什麼」→「為什麼」→「怎麼做」→「常見問題」。當你的文章能提供全面的資訊,讀者與AI都會認為你的內容更具價值。
不確定你的內容策略問題出在哪?別再單打獨鬥,讓GTUT成為您的專業夥伴!